最新公告:

中华视窗是诚信为本,市场在变,我们的诚信永远不变...

中华视窗

咨询热线

400-123-4657

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行业资讯

热点事件分析|日本核污水排海,新传考研人这些知识应注意!

添加时间:2024-01-31

/

编辑|QQ糖

排插|QQ糖

24新传Q群|;24湖大Q群:

24湖师Q群:;24中南Q群:

24长理Q群:;24湖工Q群:

据央视新闻客户端24日报道

当地时间8月24日13时

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启动核污染水排海

在8月24日

日本以海洋安全和人类健康为赌注

不顾国际社会和周边国家的强烈反对和抗议

执意开始将大量含有放射性物质的废水排入太平洋

引发全球民众担忧

日本核污水排海事件可以说在最近一周闹的沸沸扬扬

污水的危害性_核污水危害动画科普_污水的危害有哪些

央视新闻也直接在8月24日当天发微博表明历史会记住日本政府这一笔,强推核污染水排海不正当、不合理、不必要,极其自私、极端不负责任!

污水的危害有哪些_污水的危害性_核污水危害动画科普

而作为新传er的我们在愤怒的同时,也需要关注到与国际传播、环境传播、谣言、风险社会等有关的内容。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本期的热点事件分析,对热事件进行一些冷思考。对于这样的热点事件,作为报考新闻传播专业的我们,可以从哪些专业角度解析此事件呢?这是同学们需要去思考的问题。

01

事件回顾

据央视新闻报道,当地时间8月24日13时,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启动核污染水排海程序。核污水排海新闻发出后,数小时内登顶各大网络应用的热搜榜单,并引发无数国内外网民的争议。关于日本排放核污染水入海的话题至此一直热度不减,越来越多的网民加入了这一场大讨论中。

污水的危害性_污水的危害有哪些_核污水危害动画科普

据日本共同社,福岛第一核电站的核污染水约有134万吨,2023年度将把约3.12万吨核污染水分4次排放,每次约排放7800吨。根据东电计算,用海水稀释过的核污染水将缓慢流过约1公里的隧道,约1000秒之后抵达大海。根据计划,排海时间至少持续30年。这些数字无疑是令人心惊的。

(清华大学太平洋扩散实验)

污水的危害有哪些_核污水危害动画科普_污水的危害性

让我们再把时间线拉回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部海域发生了9级大地震,从而引发了一波超级海啸。由于地震海啸太严重,冲过了防波,直接冲进了福岛的反应机组,而福岛的东电公司没有在第一时间下令关闭反应堆,造成灾难后果:海水直接冲进了反应堆,造成堆芯熔毁。

而这就是福岛核电站的核污水的主要源头。福岛核灾时,据说每天产生150吨核污水,这些核污水就一直存在罐子里,一存就是12年,罐子越来越多。从而在2023年的今天正式启动了核污水排海计划。

污水的危害有哪些_核污水危害动画科普_污水的危害性

02

新传知识链接

对于日本核污水排海下,关于一些传播理论:环境传播、健康传播、国际传播、风险传播......

核污水的排放,加剧了人类对技术不确定性的危机感知,造成全人类对环境风险和危机事件的群体性恐慌。

环境传播

01

环境传播

环境传播的概念最早由德国社会学家尼克拉斯·卢曼( )提出,他认为环境传播是旨在改变社会传播结构与话语系统的任何一种有关环境议题表达的传播实践与方式。

美国传播学者罗伯特·考克斯( Cox)则将环境传播界定为:环境传播是一套构建公众对环境信息的接受与认知,以及揭示人与自然之间内在关系的实用主义驱动模式和建构主义驱动模式。

一般情况下,“环境传播”被认为是人们认识环境,以及人与自然之间内在关系的实用和建构手段,实用功能在于教育、警示、说服、调动和帮助解决环境问题,建构功能在于帮助形成对自然和环境问题的观念感知。环境传播概念的意义处于动态的流动状态。如果说早期的环境传播强调 “环境”和 “传播”的简单结合,如今则强调将环境视为一种认知方式,进而抵达由环境问题所引发的一系列深刻的社会矛盾与生存困境。

02

环境传播的特点

关注性:环境问题影响世世代代的生存质量和利益,受到重要关注。

两难性:保护生态与发展经济之间往往存在着一定的矛盾,“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之间的两难选择,这在发展中国家尤其常见。

影响性:环境传播提倡代内公平、代际公平、人与自然和谐等伦理观和节能减排、绿色消费的行为模式,对全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关联性:环境传播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涉及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发生领域具有复杂性。

公益性:环境传播是一种注重社会效益的公益活动,不以营利为目的。

03

环境传播的困境

1.主体:主体多元且存在矛盾

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环境传播不再局限于媒体行为,而是一个由政府、媒体、企业、公众等共同建构的话语交流和实践关系综合系统。环境传播的参与主体具有多元特质,而这些主体之间又代表着不同的利益阶层和价值取向,彼此之间存在或对话、或竞争冲突的劝服关系。

2.形式:“短平快”的浅层次报道

必须要承认的是,当前媒体的环境议题往往是“事件触发式”的报道,也就是“因事而报”,大多是由环境事件的发生引起的,等事件结束了,报道周期也就完结了。这种报道方式往往只能传递信息,而无法在短时间内达成社会共识,形成环境文化,更无法触及环境问题的根源。所以还是需要持续性的环境报道。

3.导向:夹杂功利主义倾向

有关环境问题,大多涉及自身利益,公众大多会从自身角度出发进行参与和讨论,从地区或群体利益出发,缺少全面和理性的观照。同时更有些不良媒体,为了赚取流量,博眼球,不惜在环境议题之中危言耸听,这种不良传播是需要去治理的。

04

环境传播的未来发展

1.构建情感叙事体系

作为传播学的重要分支,环境传播需要推进环境话语的建构与传播,亟须引入情感的分析视角,以构建环境话语生成的情感叙事体系。需要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根本的话语立场,创新环境话语建构的理念和实践。

2.呈现正面舆论为主

在环境传播的对象上,环境问题往往是环境传播的立足点和关注点,但出于种种原因,环境问题又是以负面的环境信息为主。对于从事环境传播的媒介来说,客观地展示或渲染环境问题均不宜成为议程设置的选项,以正面的舆论引导受众才是媒介的主攻方向和主打目标。

3.营造公众参与环境

环境传播不应该只满足公众的知情权,还应该保证公众的参与权,官方报道应与民众诉求一致,避免环境报道与民众感知之间的割裂问题。

在此次环境危机传播中,我国的主流媒体从核污水排放的危害、对我国的影响有多大、普通民众能够做些什么等多角度发表新闻报道,从而起到缓解民众焦虑、舒缓公共情绪的作用。而这也启示我们,媒体需要进行专业的报道,且在危机事件中坚持建设性新闻的重要地位。

健康传播

01

健康传播‍‍‍

健康安全是人们持续关注的重要内容,当食品安全出现问题时,无疑会对人类生命健康构成巨大威胁。日本将万余吨的放射性污水排入海洋,首当其冲的是海洋安全受到影响,不仅对于海洋生态造成不可逆的危害,使海洋食物链受到了严重污染,也会对和海洋相关的产业比如说渔业、盐业等都会受到冲击,并进而危害了人类健康。

罗杰斯:“凡是人类传播的类型涉及健康的内容,就是健康传播。”

以传播为主轴,借由自我个体传播层次、人际传播层次、组织传播层次和大众传播层次四个不同的传递层次将健康相关的内容发散出去的行为。是一种在特定的社会和历史环境下,以传递健康信息、普及健康知识为目的的社会实践活动。

02

新媒体为媒介的健康传播的特点

一是传播速度快

二是互动性强

三是健康信息的精准传播

梅罗维茨在媒介情境论中提到过,媒介决定情景,情景决定人的行为。随着传统媒体环境到新媒体环境的变迁,人的行为必然也发生了改变,而这对于健康传播也会产生影响。因此,新媒体环境下健康传播呈现出的新的面貌是一个我们应该关注的重点。

03

新媒体对健康传播的积极作用

1.能够及时发布与传播健康信息,有效遏制谣言扩散

对于针对日本核污水排海后再次爆发出的“抢盐事件”中,官方在微博抖音等平台都快速做出回应,告诉网民食盐供应充足等信息,官员的安民告示在短短数小时内被转发了数千条,有效遏制谣言扩散。

2.提供寻医问药等咨询服务,进行预防倡导和行为干预

基于数字互联技术的新媒体可以实现用户的同步或异步互动,这一点为新媒体条件下健康咨询服务的兴起奠定了良好的技术基础。

3.新媒体用户间提供情感支持,建立归属感

新媒体的社区导向和互动性可以交流健康信息,提供情感支持,并集体进行个人诉求的表达和权益的争取,在良好的交流氛围中获得彼此间和群体外的认同和支持,达到健康传播的最终效果。

4.意见领袖主动设置议题,促进信息的优化传播

04

新媒体给健康传播带来的挑战

1.信息同质化、飞沫化削弱传播效果

2.健康营销大行其道,公共服务缺失

3.“把关人”缺失带来的虚假信息泛滥

4.新媒体的包装营销容易导致“伪专家”、“伪健康”盛行

5.“数字鸿沟”带来的健康风险分配不均

05

优化健康传播的策略

核污水危害动画科普_污水的危害有哪些_污水的危害性

1.政府层面合理管控,建立权威信息源

2.媒体层面有效引导,多元传播促进公众信任

3.专家学者层面承担社会责任,发布主流健康信息

乌卡时代与国际传播‍‍‍‍‍‍

01

乌卡时代

乌卡时代是20世纪90年代美军提出的,英文缩写是“VUCA”,描述的就是当前世界的特点:易变、不确定、复杂和模糊。

VUCA是四个单词的缩写:

V - 易变性

U - 不确定性

C - 复杂性

A - 模糊性

VUCA时代的变化经常呈现跳跃性和震荡性,会产生很多破坏性的现象,比如信息爆炸、突发事件频繁、资源紧缺等。

面对本次日本核废水排海这一全球共同面临的问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传播思维在国际安全方面需发挥更加强大的作用,以共同度过此次全球难关。

02

国际传播

国际传播是指由大众传播媒介所进行的具有特定经济、政治、文化目的的跨越国境的传播活动。近年来,我们在国际传播过程中积极向世界介绍中国,传播中国价值观念和文化理念,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对外交往营造了良好国际舆论氛围。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发展,中国国际传播也应积极争取在全球事务中的话语权,为维护国家整体利益、塑造国家良好形象贡献力量。

考察现状:考察当前国际传播的新变化、特征、表现,面临的各种挑战、问题、不足。或是考察结合成功案例思考启发措施,或是结合具体困境或具体媒介情况分析如何破局。

风险社会与风险传播‍‍‍‍‍‍

风险社会

《风险社会》是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创作的社会学著作,首次出版于1986年。之后随着金融危机、疯牛病等全球性危机的蔓延,这一理论逐渐成为全球学者研究的焦点。

“风险社会”是指在全球化发展背景下,由于人类实践所导致的全球性风险占据主导地位的社会发展阶段,在这样的社会里,各种全球性风险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存在着严重的威胁。

此次的日本核废水排海事件正是验证了贝克的论断,同时也应该到注意现代社会的矛盾和风险更具突发性、扩散性、全局性、复杂性和危害性,具有与以往社会的矛盾和风险不同的特征,因此风险传播的研究也变得尤为重要。

02

风险传播

风险传播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风险传播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对风险评估和风险预防内容的报道,一是对紧急应对(即危机传播)和灾后重建内容的报道。狭义的风险传播是指在风险还没有变成现实的灾难之前对风险争议的呈现、发起及风险沟通,其目的在于达到风险信息与意义的传递与分享。

风险传播与危机传播不同,危机传播是在紧急状况发生后新闻传媒所进行的活动,而风险传播报道的对象是风险,某种潜在的危害可能。

本次的日本核废水排海整个过程中,我国及各国的新闻媒体便对核废水排海进程、风险性质、公民关注等各方面进行风险传播。

03

媒体在风险传播中起到的作用

1.媒体是风险的建构者,风险报道是媒体对风险事件的新闻再现,具有建构的烙印。在报道内容时,应该遵循客观真实性原则。

2.媒体在风险的“预防、最小化、监督或控制”过程中要担当重要的信息传播功能,为民众提供安全感,在风险来临时起到引导民众处理风险的作用。

3.媒介是风险议题讨论的“主持人”。应该在报道中做好议程设置。

4.媒介是风险对策的宣传员。正面宣传为主。

04

风险社会视域下媒体报道困境

1、时效性与准确性的难以平衡

在网络时代,抢占公众的注意力资源十分重要。新闻报道如果不能够在第一时间抓住大众的兴趣点,很可能会与热点失之交臂。因此容易出现过于追求时效性的时候有时候容易忽略事实核查,导致新闻的准确性丢失。从而也会导致媒体的公信力降低受到影响。

2、商业性与公共性的平衡困境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媒体开始具有商业性属性,商业性成为新闻报道不可忽视的元素,标题有没有噱头、够不够戏剧化也成为新闻编辑苦心经营”的重点。新闻媒体在进行新闻报道时,会考虑用户需求与偏好、关注正被热议的公众议题,以此吸引流量、增加收入。但是,如果一味迎合用户喜好,也可能产生恶劣影响。

谣言肆虐:恐慌情绪下的集合行为

在危机事件发生时,谣言总是与之相伴而行的,同时在人们恐慌情绪的作用下,集合行为也会不可避免地出现,在此次日本核污水排放一事中也有所体现。

01

谣言是什么

谣言是指“信息供给未能有效满足信息迫切需求的条件下产生的在公共空间故意传播的已被确证的不实陈述”,谣言一般包括以下几个要素:

一是“不实陈述”;

二是该陈述已被足够证据证伪;

三是故意的;

四是在公共空间获得传播。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谣言更是具有传播速度快,涉及范围广,影响力大,传播渠道手段多样,呈放射性传播等特点。网络中负面情绪的发布和宣泄,以及权威信息的缺失都会助长谣言的势头,谣言的快速传播也更容易导致群众的恐慌恐惧心理,从而也导致了恐慌情绪下的集合行为的产生。

在日本进行核污水排放后,社交平台上类似于“核污染水排海造成国内出现变异鱼虾”、“食盐要被污染了,要赶紧囤盐”等谣言肆虐,集合行为非常容易爆发。在此情况下,我国相关部门也及时发声,帮助群众更好的辨明谣言真假。

因此对于层出不穷的谣言,官方和媒体需及时对其进行监控,并在调查清楚真相的同时第一时间进行回应辟谣,以此来阻断谣言蔓延,保证正常传播渠道的畅通。

地球村:无人能置身事外

01

地球村

概念:“地球村”一词是麦克卢汉 1964 年在《理解媒介》一书中首次提出。

观点:他认为随着广播、电视、互联网和其它电子媒介的出现,随着各种现代交通方式的飞速发展,人与人之间的时空距离骤然缩短,整个世界紧缩成一个“村落”。麦克卢汉看来,“地球村”的主要含义不是指发达的传媒使地球变小了,而是指人们的交往方式以及社会和文化形态发生了重大变化。

人类是紧密相连的命运共同体,在此次日本排放核污水事件中更是彰显出了这一点。据德国海洋研究机构研究表明,自排海之日起相关放射性物质在57天内即可扩散至太平洋大半区域,10年后蔓延至全球海域。此外,大气循环有可能将核污染水蒸发到云层,再化作雨水洒遍地球每个角落,潜在的危害难以估量。在国与国之间联系越来越紧密的当下,日本此举无疑让每一个人愤怒,影响到了每一个人的生活。日本此次核污水排海行动,是对世界的不尊重,也是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不尊重。

日本核污水排海中的新闻框架

01

框架理论

框架理论起源于贝森特,社会学家戈夫曼于1974年在其出版的《框架分析》一书中对框架作出定义。人们用来认识和阐释外在客观世界的认知结构,人们对于现实生活经验的归纳、解构与阐释都依赖一定的框架,框架使得人们能够定位、感知、理解、归纳众多具体信息。

在此次日本核污水排海事件中,各国媒体对于日本核污染水排海的报道规模与具体信息呈现的不同,使相关报道呈现出差异化的特征。

如:

纽约时报表达出比较中立的观点

美联社发布消息称,称他们相信日本政府会遵守安全法规。

CNN和fox news发布头条消息称:东京开始释放含有放射性物质的核污水后,中国开始禁止进口日本海鲜,在报道中刻意模糊事实真相,将矛头直指中美日三方关系。

而中国政府则强烈反对该排海计划,持严肃严谨并坚定的反对意见:中国政府将采取“一切必要措施”去保护海洋环境、食品安全和公众健康。

大部分韩国公众也反对排放,日本的渔业团体和环太平洋岛国的一些组织也加入反对的阵营。

01

不同阵营意识形态下的内容报道框架不同

在国内外新闻网络平台上搜索发现,有关日本核污水排放的微博、推特、脸书、ins等热点消息中,持反对态度的报道信息大多由中国媒体发布。以美英bbc、cnn、福克斯新闻为首的媒体持支持态度,并且主要信息聚焦于将污水“升华”,屡次“解释并科普”污水本身含有的放射性物质在合理范围内,可以饮用。从内容层面来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在偏见意识形态下的内容报道框架有损于中国形象。

02

西方国家转移事实真相后的态度报道框架

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对日本核污水排放持支持态度,甚至为其修改特定的标准。美法意国家的相关报道中故意丑化中、韩等一些环太平洋岛国组织对排污的立场,将事实真相转移,为他国民众故意塑造中国的“霸权”形象以及挑起民族对立偏见。

03

考题预测

1.根据这个热点事件写一个新闻评论(实务类)

2.日本核污水排海事件下,结合相关理论,分析谣言传播的特点

3. 结合日本核污水排海事件,媒体应该如何科学报道争议事件?

4. 结合日本核污水排海事件,我国主流媒体如何做好国际传播?

5. 结合日本核污水排海事件,如何做好健康传播\风险传播?

6. 公众对于现代风险的正确认识和理解?

7. 如何做好舆论引导?

......

做为新传考研人,对于发生的热点事件都需要有敏感,在日常的备考学习过程中,应当积极的运用自己学到的理论知识,理论联系实际,对于热点事件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更好的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进而提升自己的运用理论的能力,从而可以更好的提高自己的应试答题能力!

24新传考研Q群/24公开课

2024《全程班》:初试+复试=上岸!

2024《实务轰炸营》每周二的实务专项训练!

污水的危害有哪些_核污水危害动画科普_污水的危害性

联系我们

电话:400-123-4657

传真:+86-123-4567

地址:浙江 温州市 温州大道欧江大厦26188号

邮箱:admin@zhonghuanews.net

电话:400-123-4657 传真:+86-123-4567 地址:浙江 温州市 温州大道欧江大厦26188号
版权所有:Copyright © 2002-2024 中华视窗 版权所有 ICP备案编号:粤IP**********